生態教室校園生態: 校園環境生態美學是一項包括生態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建筑學、教育學在內的綜合性學科,是生態美學在校園環境中的具體運用,其最高層面的價值在于在滿足環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素質教育價值。生態校園建設要以提升育人理念、優化育人環境、培育生態文明意識、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為宗旨,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和諧理念為抓手,堅持持續、環保、科學、舒適為原則,為學生提供符合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校園環境是承載文化精神,展現其美的意境的客體,審美是學生心靈和校園環境溝通的中介。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因此,校園環境追求生態美是校園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態的實現,它構筑并豐富著校園的審美空間。 (1)生態校園環境的本質是“生態平衡”。生態失調的環境,都是生機窒息的環境,都是不美的環境。為此,學校要教育學生,使學生明白有責任、義務去愛護環境,美化環境,此外,在保持外在環境的同時注重營構內在人文生態環境,做到真正的內生態平衡。 (2)生態校園環境的特征是“秀外慧中”。校園生態系統是生態結構與系統功能的統一。結構是內在的,功能是外在的。理想的學校生態環境,應該有良好的結構機制,和充滿美感的外在生態表現,從而使校園成為學生的天堂。 (3)生態校園環境的基礎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一。對校園環境的審美,可從兩個方面著眼:一是對它的形式,即形象、空間組合、裝飾、質地、色彩等等;二是對它的內容,如生態性、功能性、實用性、舒適性、經濟性等等。前者是由建造法則所創造出來的美,是一種能通過視覺直接感知的“形式美”。后者是一種內在涵蘊的美。我們既要承認“形式美”和“內容美”各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必須做到二者的統一——統一于校園環境的生態美。 鑒于生態時代的到來,人們愈來愈重視校園環境的生態問題,星美環境工程針對于生態校園建設的研究,在理念超越和實踐創新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校園環境生態美學”,積極推動“校園生態化、生態資源化”,積極營造一個“以生態為主風格”的校園,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態環境當中,培養對生態的同理心以及人文的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