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清潔行業主要標準及認證介紹》在“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下,中國清潔行業進入了轉型升級期,相應的標準建設和推廣已成為重要而迫切的歷史使命。我國的清潔行業起步較晚,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與成功經驗,歐美、韓、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清潔服務市場相對成熟,已經通過協會組織搭建起清潔服務標準和資質認證體系。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所屬建設局“綠色建筑標志” 綠色建筑已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綠色建筑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節約型消費模式,是實現國家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途徑。 1.綠色標志(Green Mark) 新加坡建設局于2004年開發了用于評價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和建筑性能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綠色標志,并于2005年1月起開始推行。在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方面,新加坡 Green Mark評估體系雖設立年限較短,但由于其操作性強、標準明確、合理有效,得到了普遍認可,成為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動力。 綠色標志評估體系各項指標對應的分值大小還會根據技術進步等實際情況進行更新,因此一棟2008年獲得“綠色標志”金級認證的建筑,在2011年或許只能達到認證級,而且一次認證的有效期只有三年,到期后建筑業主基于自愿原則可以重新申請評估認證。新建筑后來的評估會依據既有建筑標準進行。 Green Mark獎由企業申請,申報流程包括遞交申請、預評估、評估審查和頒發證書四個環節。 2.生態辦公標簽(Eco-Office Label) 由新加坡環境委員會(SEC)基于“生態辦公評估體系”推動的一項認證計劃,申報單位在網上進行自評,之后再決定是否申請認證。評估指標為:環保政策和承諾、采購情況、紙張及打印機和復印機的使用情況、減少廢物的措施、辦公室家具、辦公室廚房、節能、室內空氣質量等。 3.生態美食廣場認證(Eco-Foodcourt Certification) 由SEC提出,主要對采用環保和可持續措施設計建造的食品中心進行評估,關鍵評估內容包括:環境管理體系、能源和水資源利用、廢物管理和回收、通信和教育、供應商審查等。 4.生態酒店認證(Eco-Hotel Certification) 由SEC制定和出臺,主要評估酒店的環保性能。主要評估內容為:能源、水、廢物管理,以及對顧客和社區的環保宣傳。申報酒店可獲得白金、金、銀、銅等不同級別的認證。 5.能源標簽(Energy Label) 屬于強制比較標識。2004年2月,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與SEC對家用電器引入了自愿性的能源標簽制度(ELS),幫助家庭選擇高能效產品。 6.綠色標簽(Green Label) 綠色標簽計劃由SEC管理,對消費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友好度進行認證。產品類別包括:電池、建筑材料、清潔劑和洗滌劑、電子產品、家電、照明器具、辦公設備、辦公用品、有機物、包裝、油漆和表面涂層、紙制品、個人電子產品及個人衛生用品等。 7.新加坡綠色建筑產品認證(SGBPC) 由新加坡綠色建筑協會(SGBC)于2010年9月發起,旨在支持新加坡建設局的“綠色標志”計劃。評估主要從節能、節水、節材、防止污染、減碳等方面進行,并建立了綠色建筑產品的系統類別,分為機械、電器、外墻與圍護結構、混凝土與結構、室內系統、裝修工藝、可再生資源、可回收材料以及文本等內容。評價等級分為認證級、良好、優秀、卓越。 8.可持續生產標簽(SML) 由新加坡制造商聯合會(SMa)和SEC聯合制定,引導制造商按照可持續方式進行生產。評價內容包括:綠色企業政策、產品生命周期開發、制造工藝、操作和設施、電力及公用事業。 9.用水效益標簽(WEL)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于2006年10月31日推出,鼓勵人們選購有節水功能的產品。 世界廁所組織(WTO) 世界廁所組織是一個非盈利、非政府性的組織,2001年成立于新加坡,由新加坡共和國洗手間協會、日本廁所協會、大韓民國清潔廁所協會、中國臺灣廁所協會聯合創立的,總部設在新加坡共和國。世界廁所組織致力于全球性的廁所文化,倡導廁所清潔、舒適、健康,在公共衛生領域工作的行業人士提供服務平臺和國際網絡,以提供給他們互換意見與互相學習的平臺。世界廁所組織的口號是“關注全球廁所衛生”(Involving toilets and sanitation globally)。 2013年,在世界廁所組織的推動下,新加坡政府聯合中國、俄羅斯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聯合國大會提交議案,建議把每年的“世界廁所日”定為“聯合國世界廁所日”(UN World Toilet Day )。同年7月24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此項決議,敦促所有成員國、聯合國各組織機構等采取行動,以更廣闊視角解決環境衛生問題,同時鼓勵普通人參與。 世界廁所組織組織的使命是宣傳和提高公眾認識,打破禁忌的廁所和衛生設施,使之成為主流議題,改善全球廁所的衛生設施,先后獲得了蓋茨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新加坡李氏基金、新加坡政府等多方的資金支持。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提供的數字,每個人每天大約上廁所6至8次,一年約2500次,算下來人的一生大約有二年時間耗費在廁所里。如廁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研討60多億人的如廁問題,就絕非是小題大作之舉。 世界廁所組織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改善那些占世界40%卻從未使用過沖水廁所的人的衛生狀況。 2005年,世界廁所組織創建世界廁所學院,截至目前已經培訓了數千名廁所領域的專家、清潔工以及培訓師。通過傳播和提供培訓,以確保最佳做法和設計標準的潔凈的公廁。世界廁所組織的基本原則是連接急需的“最后一公里”,以專業化的衛生和廁所,并確保行業的需求,設計、維修和清潔的廁所得到主流的關注。世界廁所組織提供了衛生間專業培訓課程、全國技能識別系統課程、可持續衛生課、衛生間設計課程、學校環衛和衛生教育課程及災害緊急衛生課等,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加強培訓人員和衛生工作者。 2001年,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峰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代表參加,一直難登大雅之堂的廁所問題終于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會議討論了有關廁所的廣泛議題,包括廁所設計、衛生、舒適,以及解決排泄物污染和發展中國家廁所缺乏等問題。此后,每年年末,世界廁所峰會都會選定一個城市舉辦,峰會的內容包括廁所的設計、技術、管理、文化等諸多方面,并與舉辦城市的具體情況緊密結合,尋找契合當地情況的主題。 此外,世界廁所組織還提供網絡平臺和知識管理中心,建設高效率的市場基礎設施。2015年8月起,世界廁所組織開創了針對改善中國農村中小學校廁衛生問題的實體項目——“彩虹校廁計劃”,以配合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7月11日提出的“中國廁所革命”的要求,有效改善了中國鄉村學校廁所條件。 在“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下,中國清潔行業進入了轉型升級期,相應的標準建設和推廣已成為重要而迫切的歷史使命。我國的清潔行業起步較晚,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與成功經驗,歐美、韓、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清潔服務市場相對成熟,已經通過協會組織搭建起清潔服務標準和資質認證體系。 為此,《現代清潔》將通過國際合作伙伴陸續翻譯、介紹一批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標準認證機構及相應標準認證體系內容,以便國內清潔領域的商會、協會和企業組織了解學習。 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DGNB) DGNB是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Deutsche Gütesiegel für Nachhaltiges Bauen)的縮寫,同時也是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 e.V.)的縮寫。DGNB成立于2007年6月25日,由建筑師、規劃師、建筑用品制造商、投資商及科學學者等共同創立。他們持有同樣的信念,一直從事可持續建筑的推廣,并在此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可持續建筑的內涵,是指盡可能多地減少能耗,增大功能和空間的同時,使之于人、社會、自然最大限度的相和諧的建筑。據其官網(www.dgnb.de)顯示,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可持續建筑及房地產行業最大的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以服務公眾為己任,基于組織章程,以提升環境保護、衛生防護、社會文化為目標:對可持續建筑的解決方案和方法進行收集、展示和推廣——從建筑的規劃、實施和使用,一直到建材的回收和處理。目前委員會擁有超過1200家會員,來自大型投資與開發企業、工程建設及設計企業、研究機構和地方政府,另外還有500名專家顧問及40名專業工作人員。 經過大量的分析調查和研究工作,2008年,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與德聯邦政府共同編制的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認證體系推出,被認為是代表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認證體系,其覆蓋了綠色生態、建筑經濟、建筑功能與社會文化等建筑的全過程產業鏈,已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在內的多方國際機構的認可,包含生態質量、經濟質量、社會文化及功能質量、技術質量、過程質量和基地質量六大領域: (1)經濟質量:包括使用期內的耗費、面積使用率、使用靈活性以及價值穩定性。 (2)生態質量能量:包括水、材料、自然空間的使用,污染物、危險物和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3)功能及社會:包括熱工舒適度、空氣質量、聲學質量、采光照明控制,個性化需求、社會環境以及環境設計的協調。 (4)過程質量:包括設計、施工、經營的管理,能耗管理和材料品質監督。 (5)技術質量:包括防火技術、室內氣候環境,控制的靈活性、耐久性和耐候性等。 (6)基地質量:例如基礎設施管理、微觀和宏觀質量控制、風險預測和擴建發展可能等。 這六大體系共有60項標準,分別在認證評估中占有不同的權重,其中生態質量、經濟質量和建筑功能與社會文化質量這三大支柱各占22.5%,技術質量也占22.5%,過程質量占10%,基地質量作為5+1的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獨立于其他部分的單獨評估。對應每一部分的每一技術指標體系,都有相應的計算方式和評估方法,有科學的計算機軟件和龐大的數據庫支持,每一分項標準都建立在綜合評價模式的基礎上,最終的評分系數按照達標度在80%以上為金級認證,60%以上為銀級認證,50%以上為銅級認證等三個不同等級的可持續建筑認證。
|